昨天,本報A34版刊登《青山一社區現奇怪“之字”門牌號》報道,反映青山姚爹爹家的門牌號“1之20門”不能上戶口一事。兩名七旬讀者打電話來說,他們小時候見過帶“之”字的門牌號。
  經派出所調查,這些門牌號是歷史留存下來的,不符合現行規範,居民如有需要,可隨時申請更改。記者從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瞭解到,“之”字門牌號的歷史或可追溯至晚清時期。
  派出所:
  不符規範居民可隨時更換
  昨天上午,青山區通達社區冶金街派出所相關負責人到現場查看,還聯繫姚爹爹所住房屋的產權單位、一冶公司房管所瞭解情況。
  原來,這座3層紅瓦磚房是一冶動力機械公司的自管房,曾經是單位的招待所,作為集體宿舍供單身員工居住,後來用於安置員工及家屬。
  記者在現場看到,樓內房間都是約8平方米一間,可看出曾經是單身宿舍。13戶人家每家居住其中3間,環境狹窄陰暗。
  “這棟房子只是個招待所,所以只有一個門牌號,後來為了方便管理,才上的分號碼。”該負責人說,這些居民都沒有房產證,也沒有辦租賃合同,所以門牌號不能登在戶口上。
  至於當地100多戶“之”字門牌號的來歷,該負責人說,2010年,公安部門曾對全市門牌號進行了清理和全面重編。“之”字門牌號是以前的老名稱,早就應該淘汰了,現在的規範說法是“1-20門”。
  這些號牌被遺留至今,可能是因為疏漏或未及時上報。如果居民有需要,可以隨時到派出所申請更正,戶口本、身份證、門牌號都可以換。
  七旬讀者:
  小時見過“之”字門牌
  “之”具體是什麼意思,始於何時?
  昨天下午,72歲的李爹爹打來電話說,他小時候,家裡的門牌號也帶“之”字。他原來住黃浦路176號,後來旁邊的空地上出現了幾個新房子。
  1958年,政府工作人員在他家門上釘了個木質門牌號——“176之1號”後面的門牌號依次改為176之2號、 176之3號等。但這些門牌號幾十年前就更改了。
  70歲的廖爹爹也說,他從1956年起,在中山大道武勝路住了30多年,當時他家的門牌號就是“166之5號”,類似於現在“166-5”號。
  “當時的門牌號,是從硚口到江岸區麻陽街順著編的,這一帶都有“之”字門牌號。”廖爹爹說,起初的房子都是整數號碼。他後來搬到了武昌,“之”字門牌號早已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不見了。
  地方志辦公室:
  是一種門牌號補充方式
  兩位老人的說法得到了地方志專家的印證。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地方志專家王汗吾說,“之”字表述是對某一門牌號碼的延續或補充,是為了方便管理,而採取的一種特殊處理方式。
  記者查詢武漢市地情文獻,從《武漢市志(1840-1985) 》的分志《政法志》一書中得知,在清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,漢口、武昌開設公安或警察局“戶口股”,並以戶為單位,依號編釘了門牌。
  武漢地方志辦公室資料處專家楊曉華說,青山一帶有些房子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建造的,門牌號沿用了老式的表述方式,“之”字門牌號可能從晚清或民國時期就有。
  這之後,幾乎每隔20年,武漢的門牌號就要重新清理一遍,進行更改和補充,“之”字漸漸被“—”號代替。至於青山通達社區100多個古老的“之”字門牌號是如何“躲”過重編而留存至今的,就不得而知了。記者張慧萍
  跟蹤報道  (原標題:晚清可能已有“之”字門牌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b90ybtgq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